(资料图片)
7月31日电 眼下夏日炎炎,在位于沙湾市大泉乡烧坊庄子村的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棉花地里,一株株绿油油的棉苗正茁壮成长。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在棉花地里查看棉花长势。他身旁,村民哈依绕拉·切尔杂坐在田埂上,哼着小曲,在手机上熟练地操作着智能灌溉系统。
十年前,哈依绕拉可不是这样。今年69岁的他曾是烧坊庄子村的种棉大户,从昔日的种棉“老把式”,到现在的棉田智能化管理者,50多年来,他一直和土地打着交道。
大学毕业的何洪涛,曾经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十年前,他牵头成立了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合作社成立之初,不少村民半信半疑,不敢加入,哈依绕拉也是其中之一。
何洪涛没有放弃,他把村民请到合作社的地里,让大家现场感受滴灌、机械采棉等新技术。何洪涛的坚持,逐渐得到村民的认可,村民们都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哈依绕拉主动报名,在合作社从事3000亩棉花地的日常管理,尝到了科技种棉甜头的他,越来越有干劲。
哈依绕拉谈起合作社应用的智能系统滔滔不绝。“我们在棉花地里安装了墒情传感器,一部传感器可以管50亩地,还有物联网监测系统,在电脑上我们就可以实现对棉花墒情、病虫害、产量等多方面的实时监测。我们还把太阳能杀虫灯、幼虫黄板等绿色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合作社进行了大面积应用。”说到合作社采用的新技术,哈依绕拉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
目前,智能化管理技术已覆盖合作社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哈依绕拉介绍,今年合作社引进了最新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可选取任一监控范围内的农田,实现对棉花墒情、苗情、长势、营养、病虫害、产量等多方面的实时监测。在灌溉时,让水分、养分等通过滴灌更准确地输送到棉花的根部土壤,提高了灌溉和施肥的精准度,使肥料的利用率提升了10%。
在哈依绕拉眼里,爱学习钻研的何洪涛给村民带来了棉花先进种植技术,并无偿地传授给大家,让他打心眼里佩服。这也激励已年近七旬的他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成为合作社里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职业农民。